您的位置 首页 时政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清明、五一,每一个小长假都是旅游高峰期,各大旅游景区人山人海,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能力提出质疑。

清明、五一,每一个小长假都是旅游高峰期,各大旅游景区人山人海,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能力提出质疑。

在人民网“人民投诉”板块,有不少游客投诉一些景区摆渡车收费高、等待时间长、体验感差、路线设计不合理、强制消费等问题。

也有人反映,一些景区有意将停车点与景区大门拉开很长距离,或者在景区内部的入口与核心景点之间设置一段距离,千方百计地使乘坐摆渡车成为游客的“必选项”,实在令人叫苦不迭。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景区摆渡车是便利还是牟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次节假日,都有会游客投诉相关问题,这不禁让人发问:景区摆渡车为何频遭投诉?景区摆渡车收费模式是否合理?为何会造成游客体验不佳?

━━━━━

越来越远的景区大门

不得不坐摆渡车

游客们的投诉并不是空穴来风,据中国旅游报消息,有不少游客称,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景区观光车的停车点不在景区出入口,而是在商业街,下车后要花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完商业街。

某旅游博主也“吐槽”说,他自驾到吉林长白山天池北景区附近的停车场,被告知想要买票必须返回35公里外的镇上,然后统一乘坐景区大巴车参观。

通过抓取网络投诉平台上关于摆渡车/观光车的相关投诉,我们发现游客集中投诉摆渡车的景区类型里,山水风景类景区最多。在摆渡车投诉排行榜的前15名景区类型中,带有“山”“江”“湖”等字样的自然风光景点,遥遥领先于“公园”、“古城”之类的人造景点。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展开全文

山水风景类景区的相关投诉数量多,与其自身特点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四川九寨沟、新疆喀纳斯等自然型景区,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景点分散、游线较长,设置不同站点上下车的观光车是为了生态保护和方便游客体验。

像峨眉山这样的山水风景类景区,一般地形复杂、占地面积也大,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天然被拉得很开,不均匀地分布在0-3099米的海拔范围内。

坐观光车单程上山大概花费2小时,如果全程步行爬山的话,算上中间吃饭、休息的时间,至少需要10小时左右才能登顶成功。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几乎无法做到全程步行游玩的同时,还保持精力充沛。一旦感到劳累,即使预先没有购买全程观光车往返票的游客,也会禁不起折腾,从而选择价格不菲的观光车票。

除了山水类景区,也有一些景区因为面积大以及出于对景区内部文物遗迹的保护,游客接待中心和景区入口远,需要乘坐景区摆渡车,比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甘肃莫高窟等。

也有部分景区因为建设用地有限,只能在远处找一个能建成停车场的地方,游客接待中心外移,只能依靠景区摆渡车。

河北嶂石岩景区工作人员告诉媒体,他们景区丹崖多、山高谷深,景区没办法建成大型停车场,只能在附近乡村协调一块土地建设停车场,因为需要摆渡车配套,由景区自己运营。

但也有不少旅游业的从业者提到,的确有一些景区本身无实际需要,刻意把游客接待中心外移,造成离核心景区较远的情况,增加了游客交通成本。

━━━━━

人还没到景区

钱就花了一半了

在网友的投诉中,有不少关于景区摆渡车价格贵的。据齐鲁晚报报道,今年春节,谢先生到广东梅州市一景区游玩,刚到门口,就被摆渡车影响了心情。

谢先生表示,停车场距离景区大门太远,大概要走2公里路程,坐摆渡车则要20元一位,感觉不值得。

也有知名旅游达人向中国新闻周刊反映,茶卡盐湖景区内交通费用贵。据其描述,茶卡盐湖景区游客集散中心距离景区非常远,即便景区门口有停车场,但游客也只能在集散中心乘坐摆渡车前往。而且,景区正门距离核心景点也相当遥远,游客需要再额外购买小火车车票或游船票才能往返。

目前茶卡盐湖景区官方小程序显示,该景区门票(旺季)为60元,但小火车单程票就要50元,而入湖和出湖的游船单程票为90元。这意味着,除了门票,游客还可能需要额外支付140元的景区内交通费。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来自茶卡盐湖官方小程序

但该旅行达人表示,前往核心区都是盐路,并不好走。虽然也可以步行前往,但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核心景区,往返超过两小时,所以绝大部分游客不得不花这个钱。

深圳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杰武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过去景区内交通问题并不明显,因为景区主要通过门票来获得收入。

但近些年来各地对景区门票价格进行严格控制,部分景区开始寻找其他方式来填补收入,最简单和最容易实现的二次消费方式就是景区交通。他说。

以北京市A级景区为例,门票层占据旅游景区收入的较大比例,景区的门票收入层一度超过50%,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旅游景区摆脱“门票经济”,各项政策的出台,门票收入占比逐渐下降。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有业内人士对中国旅游报表示,“目前很多观光型景区除了门票收入之外,其他营收渠道有限,景区投资很难收回成本。政策规定门票收入不能作为上市主体的收入,一些景区营收手段有限,为了增加营收渠道,包括摆渡车、索道在内的景区交通是重要的营收项目。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财报也印证了这一点。财报显示,包含观光车在内的客运索道收入占比超过四成,占据绝对大头。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

摆渡车吐槽

应成为景区提升服务的起点

对于景区摆渡车规划和票价设置是否合理,景区有着自己的规划权和定价权;但乘坐体验是否友好,那游客就拥有较大的发言权了。

通过抓取分析社交平台“旅游摆渡车”的相关话题的评论,我们发现,除了收费高、强制消费、二次收费等问题,不少景区的摆渡车运营存在服务差、体验差等问题,给满怀期待的游客朋友当头一棒。

有网友称,那握在手里的小小一张观光车票,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逼得人直呼景区“管理混乱,吃像难看”!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比如今年五一假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部分路段出现拥堵,车辆通行受阻,导致接驳的城景客运专线车辆通行效率降低,大批游客被滞留在景区南门外栖凤岗亭候车处,部分游客大晚上排队7、8个小时才下山,甚至凌晨2点仍在摸黑徒步,愤怒大喊退票。

景区大门越建越远,“人还没到景区,钱就花了一半了”

来自闪电新闻

近几年来,每当景区服务保障出现问题时,都会有大批游客高呼“退票”,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游客对景区提供的服务和高昂票价水平之间失配的控诉。尤其是节假日,当大批游客前往旅游景区时,极其考验景区的接待水平和应急能力,但旅游景区却屡屡发生游客滞留事件,其中不鲜国家级5A景区,导致游客对景区的不满。

游客对景区摆渡车吐槽这么多,根本原因是体验感不好。大量成功的旅游案例证明,游客愿意为有价值和体验感的产品买单,游客的抱怨投诉,并不是景区要消灭的舆情,而是景区需要进步的发力点。

对旅游景区而言,配套设施建设要从游客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合理收费,用心服务。如果只把游客当韭菜,不改变“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模式,游客复游率一定会变低,景区注定走不长远。

参考资料:

1、中国旅游报《“差评”“吐槽”接连不断 网络平台屡上热搜 景区观光车运维应算大账》

2、人民日报《景区摆渡车,便利还是谋利?》

3、中国旅游报《景区摆渡车——游客抱怨的槽点 景区进步的锚点》

4、中国新闻周刊《景区摆渡车,怎么就成了“刺客”》

5、中国文化报《门票优惠后,景区摆脱门票经济了吗》

值班编辑 王丹妮 康嘻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dxue.cn/19162.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